大规模部署智能化无人机基站,能够给自然资源监管带来什么新改变?近日,中国自然资源报发表的一篇题为《无人机:自然资源督察的“空中尖兵”》的报道,或许能够给出答案。
去年9月,唐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建设“1+N”综合监管平台正式上线。这个以112套大疆机场(108套固定部署+4套车载移动部署)为重要抓手的平台,为唐山构建起了一套覆盖9230平方公里的“空天地网”一体化综合监管系统。
经过一年的发展,唐山市实现全域无人机网格化覆盖,将矿山、耕地、地灾、林地、海洋等自然资源纳入“全要素监管”,为无人机基站规模化应用于自然资源监管,交出了一份数据亮眼、成效扎实的答卷。
实时矿山监管,非法采矿动态清零
作为矿产资源大市,唐山286座持证矿山、1062个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分布范围广,1308个盗采易发区藏于隐蔽沟谷,“分布广、抓现行难”曾是监管痛点。
而过去一年,112套大疆机场构建的“空天地网”实现了对5300km²矿区的有效监测,用“全天候值守+智能识别”彻底改写了这一局面。
系统为矿区划定550条固定巡查航线,大疆机场每1小时自动起飞,无人机周期性监测违法闯入矿区的挖掘机、卡车等设备以及红外异常温度点,系统一旦触发自动报警机制,可在1小时内完成现场核实与处置工作。凭借M4TD的红外热成像能力,可实现24小时昼夜巡飞。
图:可见光智能检测违法采矿行为
图:热成像智能检测违法采矿行为
此外,无人机凭借高精度测绘能力,对重点矿区开展高频次建模作业。通过对比多期实景模型,可精准识别矿区地表变化,自动计算盗采区域的位置、范围及方量等关键数据。这些实时监测数据与历史数据在“一张图”上叠加分析,让矿区变化趋势一目了然,成为打击非法采矿行为的坚实依据,为动态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一年来,大疆机场在矿区场景累计飞行5.2万架次,巡查点位16万次,建图33万张,构建矿区三维模型1500余幅,结合视频发现并核查309处疑似线索。
如今,唐山已实现全市非法采矿“动态清零”,创新经验得到自然资源部发文肯定。“空天地网”极大地提高了矿区监测频次和效率,对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精准处置,助力矿区从“治理”到“智理”升级。
全域耕地保护,两天即可实现全市扫描
“空天地网”系统并非仅限于矿山监管,除此之外的耕地保护、林地保护、地灾防治等领域,都存在“空天地网”的用武之地。
图:多点位全景照片采集
唐山中部与南部以平原为主,百万亩耕地的监管曾依赖“人工排查+季度卫星图比对”的模式,周期长效率低,往往问题发生很久之后才被发现,也导致整改成本较高。
如今,唐山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以丰南区为试点开展耕地保护。依托车载移动式部署机场和固定机场,创新通过“蜂巢(大疆机场)矩阵”组网,实现多点位全景照片采集,照片自带高精度地理坐标。基于生成的全域数字镜像,可识别耕地侵占行为并快速查处,守护18亿亩耕地红线。
图:快速识别耕地侵占行为
网格化部署的大疆机场,搭配移动机场指挥车,预计两天即可完成全市百万亩耕地的全域扫描,相较此前过往手段效率提升超40倍,采集和核查效率大幅提升,最终实现耕地保护监管由“被动处置”转为“主动预防”。
无人机基站规模化应用,从“人防”到“技防”
112套大疆机场的规模化应用,看似只是“设备升级”,但实则推动了唐山自然资源监管实现关键转变。
首先,当无人机基站规模化部署,搭配“智能识别+数据闭环”,就能让监管有据可循,从“定性判断”走向“定量分析”。比如,无人机凭借高精度测绘能力,精准识别矿区地表变化,自动计算盗采区域的位置、范围及方量等关键数据,成为打击非法采矿行为的坚实依据。
其次,自然资源监管从“重点抽查”转向“全域覆盖”,全市286座持证矿山、1062个矿山生态修复项目、1308个盗采易发区域、38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所有耕地及林地资源,都在这一套覆盖9230平方公里的“空天地网”一体化综合监管系统之下。
更为重要的是,科技的进步帮助自然资源监管从“事后查处”迈向“事前预防”。全市矿山的周期性监测,影像实时回传,有力打击非法盗采行为;耕地常态化监测,避免发生侵占行为后再处理,可提前预警劝导。
此外,在汛期来临前,系统就完成了全市38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三维建模,基于模型精准规划避险路线、避险点。而当防火季节到来,大疆机场每15分钟巡查一次山火高发点,实时预警异常高温点守护林地资源。高频高效的无人机巡查,成为自然资源监管最有力的数据技术保障。
可以说,这场以“空天地网”为核心、智能化无人机基站为载体的变革,不仅让唐山自然资源监管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从抽查到全域、从事后到事前”的三重突破,更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的“自然资源监管范式”,为全国其他资源型城市、大区域监管场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路径,并重构了自然资源监管的全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