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无敌是多么寂寞”的大疆,正迎来近些年最重要的挑战。诸多迹象显示,大疆将在今年底推出首款全景无人机。该产品最早于2022年内部立项,目前已进入排产期,蓄势待发。

1

此前,影石创新刚刚推出全景无人机影翎A1,杀入大疆占据70%以上份额的消费无人机赛道。某种程度上,A1被视作对大疆的一种回应——后者于7月间推出Osmo 360全景相机,攻入了影石在全景相机阵地的基本盘。

梅花间竹、此起彼伏,同一座城的两家公司,正在不同战线开启“互为攻守”之战,高潮远未到来。但实际上,“互为攻守”是一种便于描述、但未必会真实发生的图景。

影石的创始人被媒体描述为“进攻型”选手。他之前有过表态,自家涉足无人机,很可能刺激大疆反过来做全景相机。但即便如此,影石也不会退缩,因为“领跑马拉松的是顶级选手,你也会跑得更快”。

2

创始人真的很有格局。从撒钱的姿势看——他甚至使用了《星际穿越》里,墨菲解开奇点问题之后的“Eureka”动作——影石是当仁不让的领跑者。

但鉴于两家的全景无人机均无明确的上市时间表,因此谁是领跑者还不好说。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马拉松和长跑中,最有野心的选手往往以跟随者的姿势出现。从宣发节奏看,影翎A1抢先一步,大疆则按部就班地调试自家全景无人机的上市节奏。

产品公测、宣发和上市有先后,但不是最重要的议题。归根结底,这是一场以产品力为基础的、综合能力的较量。

一个客观事实是,近二十年的时间过去,安身立命的工程师文化,让大疆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3.8万项技术专利,在飞控系统、图传技术、电池管理、避障能力和供应链管理上积累了巨大的优势,一度呈现“企业即行业”的图景。按照《晚点latepost》的说法,大疆的强大,并不仅仅在于其高达70%的市场份额,更在于技术、专利和供应链长久磨合而来的“硬件帝国”。

更难撼动的是软件,是大疆一整套精密的飞控系统——每秒处理数以万计的传感器数据,进而控制无人机的姿态,负责航线规划和避障决策。背后覆盖的多学科算法,进行着永无尽头的迭代。

从目前流出的信息看,大疆这款未名的全景无人机,双鱼眼镜头集成,搭配可转动云台,全包桨保设计,采用“动态校准算法”,可在飞行中完成画面缝合……将大疆生态的诸多优势集于一身。

相比之下,以360度全景技术立足的影石,拥有的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像处理能力,同时在全景无人机领域提供了更好的叙述——不是重新发明无人机,而是重新定义无人机带来的体验。

这场即将到来的战斗,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会迅速分出胜负,那便是其中一方犯错、产品出现重大失误。而从已披露的信息看,这种可能性不太大。

于是,事情很可能回归传统的商业逻辑,回到众所周知的“木桶理论”——两款全景无人机,比的不是谁更有亮点,而是谁更没有短板。综合能力更强的企业会更有优势。

更难以忽视大疆的供应链和成本控制能力。考虑到两家公司之间10倍的营收量级,大疆完全可以凭借充沛的现金流,在岁末年初主动发起全景无人机赛道的第一场“价格战”,以时间换空间。

它已经有意无意展现了这种可能——7月末,大疆推出的首款全景相机Osmo 360,直接比竞品便宜差不多300元,侵略性十足。

对照大疆70%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人们有理由相信,影石一定会对影翎A1的市场占比,有一个预估和期待。上市后,如果影翎无法尽快拿下这个份额,就将在凶猛的“价格战”中进入“去库存”的噩梦。“互为攻守”的情形,可能仅仅存在于开战前。

对这种可能,影石创始人刘靖康并非没有预判。他在不同时间提及,影石的口袋里有足够的现金。考虑到当前的社会图景和趋势人心,公众乐于在消费电子领域看到巨头和小巨头之间的对决。但在无人机这个高度成熟的市场,这种对决意味着巨量的资源投入,甚至关乎命运的风险。

大疆已经走过了命运初期的那些风险,正在继续建立自己的伟大。而站在对面的影石,距离成为真正的巨头,也许需要的正是一场宝贵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