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每天都在跟古代文献搏斗的古代文学研究者,我深知每部典籍都是穿越时光的文明信使。那些泛黄的宣纸承载的不仅是墨迹,更是文明传承的基因图谱。
很多老书都比较脆弱,保存起来很费心,而且要是想分享给朋友,或者自己备份一下,传统的复印和拍照又很容易损坏书本,效果也不好。专业人士会说这是机械拆解对原件的物理伤害,以及低分辨率扫描造成的细节流失,实际上就是难拆、难存,难扫。直到我发现了成者ET28扫描仪,这套搭载3800万真实像素与激光立体展平技术的解决方案,让我轻松解决了这些烦恼,就像是给家里的书本找到了一个“数字化的守护者”。
一、3800万像素的显微级还原:让古籍细节纤毫毕现
第一次用ET28扫描我家那本旧版的《蕙风词》,我就被它的效果惊艳到了。它的传感器能够把书页上的细节,比如纸张的纹理、墨迹的深浅,甚至一些细微的折痕和污渍,都清清楚楚地扫描出来。相比普通扫描仪,成者AI优图算法的加持下,ET28的3800万像素意味着单页A3幅面可捕获1.2亿个有效数据点,足以支持专业级学术出版所需的600%图像放大需求,就像是用放大镜看细节,每一个细节都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
二、激光辅助立体展平:古籍零损伤数字化方案
跟我一样的很多学者面对的巨大问题是古籍的铺平。不同于现代书可复制、可在现、可印刷,古籍是不可再现的,哪怕书上的一点点压痕、墨迹,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所在。所以线状古籍扫描的时候,就存在无法完全铺平的曲面问题。——而且不铺平扫描出来的真的读起来很难受啊啊啊!!!
而ET28独创的三维激光定位系统就改变了这一点,简直是人间活菩萨。
首先是普通难度:
扫描出来的结果是这样的:
当我们将那些古籍善本置于扫描台时,三道高精度激光线实时构建书本曲面模型,通过AI算法逆向推演出原始平面状态。实测数据显示,这种非接触式展平技术可将书脊弯曲造成的图像畸变降低至0.3%以下,较传统压板方案的17.6%畸变率实现了质的飞跃。更关键的是,整个过程无需任何物理施压,彻底避免了古籍装帧结构的二次损伤。
然后我又给他加了点强度:
弯折成这样之后,扫描出来的结果仍然让人满意:
三、AI全流程赋能:从扫描到研究的智能跃迁
古籍还存在一个问题就算是排版跟现在不一样,有的时候一叶上面有两页内容。传统的处理方法就是一页一页分割,或者干脆不分割,等到看的时候再费脑。
比如我上一本扫描的书是这样的:
而结合了AI的ET28展现了则展现了颠覆性价值:
·智能分页系统自动识别并切割跨页图像,处理200页古籍仅需8分钟
·自适应色彩引擎精准分离泛黄纸基与褪色墨迹,白纸印章模式使朱批钤印清晰可辨
·暗角消除算法彻底解决古籍边缘字迹模糊难题,确保每页图像亮度均匀度达98%
四、日常使用的贴心设计
ET28的操作也很简单,它有一个7英寸的触控屏,就像用手机一样方便。扫描的时候,屏幕上会实时显示效果,如果觉得哪里不满意,可以马上调整参数,不用担心扫描失败。而且它还能和各种设备连接,不管是电脑、平板还是手机,都能轻松同步,用起来很方便。
五、藏书人士的守护者,文明传承的新基建
自从有了ET28,我再也不用担心家里的旧书会因为保存不当而损坏了。它不仅能帮我把珍贵的书籍数字化保存下来,还能让我随时在不同设备上查看这些书籍的内容。于我个人而言,就像是给家里的书本建了一个“数字图书馆”,让这些承载着回忆和知识的书本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那么,要是这种设备被广泛应用呢?那些在国家图书馆等大型图书馆里的古籍是不是就能走出仓库、进入大众视野了呢?到那时,知识和传统文化才真的摆脱了垄断。
当科技与人文在此完美交融,我们终于能够回答钱存训先生的世纪之问:如何让典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
ET28让我看到做了这样一种可能:用极致的技术敬畏,守护文明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