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薄本的交互新体验!全新华为MateBook D“多屏协同”技术解密

  • 来源: 大新闻网   2019-12-03/10:57 访问量:
  • 轻华为在成立30周年之际,定位和确立了“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新愿景,其中“万物互联”就是核心。今年8月9日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首发了基于分布式技术的EMUI 10.0,实现手机与PC“多屏协同”的创新互联。三个月后,华为发布全新MateBook D系列轻薄本,其中14英寸、15英寸版本都支持“多屏协同”功能。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大家一起来领略一下。

    整体而言,华为“多屏协同”是基于自有的分布式系统概念,不仅可以传输文件,还能够在不同设备之间实现能力共享。笔记本只是很多工作设备的一种,实现跨操作系统、设备形态的真正融合,真正地实现信息随人而动,而不是分散在几台设备上,这是华为PC用户洞察之后的凝练与初心。

    摆脱网络和数据线局限,一碰秒连

    从使用场景来看,全新华为MateBook D系列不依赖网络环境或数据线连接,而是通过NFC近场芯片来疾速配对。只需要将手机背面与全新华为MateBook D系列右侧掌托处的“华为一碰传”标签碰一碰,就能实现自动配对和双向连接。

    当然,对于少数不支持NFC功能的手机,依然可以通过“扫一扫”和“靠近自动发现”配对方式来连接全新华为MateBoook D。

    同屏显示和共享操作,移动办公效率UP!

    MateBook D与手机连接后,就可以实现“多屏协同”的交互体验了。用户可以在全新华为MateBook D中实时看到手机画面,实现Android和Windows双系统下的协同合作。

    通过“多屏协同”可将手机画面同屏显示在全新华为MateBook D系列屏幕上,而且手机画面是以小窗口形式展现,不会影响Windows系统下的正常操作和办公。往深处去探索,“多屏协同”还可以让PC和手机互为外设,跨界共享硬件资源。换言之,全新MateBook D系列的鼠标和键盘可以直接操控手机功能,比如打开手机APP浏览新闻、短视频等,还可以用键盘在手机端编辑文字,用PC键盘在手机的微信群中畅谈工作,极大提升文字录入效率。

    双向拖拽互传,生产力大爆发

    “多屏协同”厉害之处,莫过于能够直接将MateBook的文本、图片、视频、PPT幻灯片、Excel表格等各种类型的数据,直接以鼠标拖拽的形式拖拽传到手机存储,反之也可以从手机内将这些数据拖拽到MateBook中;同时还可在文本编辑时,将本地图片拖拽到对方正在编辑的文档。编辑完毕,文件拖拽到对方设备。这种“双向拖拽”的全新体验,真正实现了Windows和Android跨系统、跨应用、跨平台的深入交互,进一步解放了不同硬件终端之间的生产力。

    在电脑屏幕内操作手机界面,享受安卓丰富的应用生态;文件图片双向拖拽互传,简单疾速不转场;键盘、鼠标化身手机外设,高效输入更顺手;电脑手机优势互补,无缝衔接,自然流转。“多屏协同”让手机和电脑发生奇妙的连接,不仅解决了MateBook与手机互联、互传和硬件共享的痛点,更整合了不同终端软硬件能力,成为华为“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一个缩影。

    更进一步来看,华为推出的“多屏协同”不仅是一项功能,更是一种“境界”,重新定义了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赋予了笔记本电脑行业全新的活力,并赋予其未来无限的可能。

    “多屏协同”的背后,生态维度的用户洞察

    比轻薄、比续航、比尺寸,笔记本发展数十年,每一个品牌的新品推出,都一直围绕消费者需求元素做文章。在这一“维度”,多数厂商锁定了极为粗犷的大类应用场景,因此除了红海搏杀饱尝艰辛之外,当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进入更高维度时,这种用户洞察已经进入了死胡同,没有正确的用户洞察,对应的创新也无从谈起,这是导致PC市场持续多年负增长的重要原因。

    而华为PC则通过手机产业链中的启发,从更高的维度,对用户的使用感受有了更深的洞察。你可以看到,在新推出的华为MateBook D 系列中,无界全面屏、轻薄、性能始终在线,但“用户体验”远不止这些。对用户来说,“多屏协同”极大提升了MateBook与手机之间的办公效率,成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黑科技”交互方式。

    ---------------------------------------------------------

    免责声明:

    1.本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2.本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