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市场收窄,是业界老生常谈的话题。近年来,市场增速下滑的确是不争的事实,这让不少行业的参与者感到丝丝冷意。平板界的竞争,势必是一场比拼硬实力的真刀真枪之战,是等风来?还是造风口?华为给出了答案。
11月25日,华为以“重构创造力”为主题,举行了一场华为MatePad及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带来了华为MatePad Pro、华为MateBook D系列新品、华为Sound X、华为智慧屏V75、华为路由A2等一系列产品。其中,率先登场并占据C位的华为MatePad系列平板因被冠以Mate之名走向高端而格外引人注目。
热闹归热闹,让我们回归看门道:华为为何要在此时更新全新的华为平板品牌?Mate前缀向来用于华为终端的高端产品,华为此番为何将之用在平板产品上?升级的华为MatePad品牌及系列产品承载了华为怎样的雄心和野望?以及,新发布的标杆产品华为MatePad Pro足够实力对标iPad Pro了吗?
颜值高、性能强、够智慧,华为发布最强安卓平板
看了发布会的可能对华为MatePad系列产品已经有所了解,没看发布会的容我以华为MatePad Pro为例,简单概述下其主要特性及卖点。总结起来,华为MatePad平板可谓沿袭了华为Mate手机及华为MateBook笔记本的高端因子,呈现出颜值高、性能强、够智慧三大特征。
华为MatePad Pro的高颜值首先体现在高屏占比上,它采用了90%屏占比的全面屏设计,比此前标杆iPad Pro的84.6%屏占比还要高出一大截,是迄今全球屏占比最高的平板产品。其次华为MatePad Pro拥有惊人的4.9mm等距微边框,彻底告别了传统平板的“刘海”、“下巴”等冗余设计。此外华为MatePad Pro整体采用了温润纯净的设计语言,镁合金微弧中框框架尽显轻盈灵动的一体化纯净简约风,4种时尚配色搭配玻纤和素皮后盖,也尽显科技和优雅兼得之美。
性能方面,华为MatePad Pro搭载了在华为Mate 30系列手机中久经考验的麒麟990旗舰芯片,创新设计CPU三档能效架构、16核GPU超级集群,实现了性能与能效的全面提升,可以轻松应对重载游戏、高清视频等高负载场景;同时更有华为自研的达芬奇架构NPU驱动AI智慧之芯,充分发挥智慧算力,满足日益盛行的AI应用。强大内核之上,华为MatePad Pro提供6/8GB运存、128/256/512GB存储的配置组合,可让平板充分发挥生产力特性。
智慧能力一直是华为Mate系列高端产品的“杀手锏”,此番华为MatePad Pro也一Mate相承集结和开创了不少智慧功能。其中,基于EMUI10分布式技术带来的多屏协同,华为MatePad Pro彻底从系统底层打通了手机和平板的藩篱,轻松实现两者之间的协同操作、数据流转和多屏操控。比如,华为MatePad Pro和华为手机之间可以一碰闪连后拖拽互传文件,也可以用平板的外设操作手机。智慧分屏则通过创新软件系统显示框架,实现多应用多任务同屏处理,让多应用操作毫不费力。平行视界更惊艳,它在横屏状态下把同一应用分屏显示同时操作,比如一边微信聊天一边刷微信朋友圈,在平板上开创了对同一应用分屏的先河。
综上不难发现,华为MatePad平板不只是简单的名称高端化升级,其背后实实在在凝结了华为最优势的技术及资源。特别是在MatePad Pro上,华为可以说是下了老本,使得它不仅是华为内部的平板旗舰,更是整个安卓平板领域的领头羊产品,称之为最强安卓平板也不为过。
重新定义轻办公:不是轻微与轻度,而是轻快与轻松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最强安卓平板乃至最强平板其实意义都不是很大,因为今天的平板这一产品类别由于手机大屏化的冲击,已经连续多个季度出现出货下滑。业界领头羊更应该关注的,是怎么重塑平板产品,让平板“重生”。过去数年来,苹果通过推出iPad Pro,试着将平板从消费“玩具”向生产力工具牵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不足以形成“羊群效应”,未能拯救持续下滑的平板销量。华为及其隆重推出的华为MatePad Pro,可以担起重任吗?笔者认为是有可能的。
首先从发布会主题“重构创造力”看,华为MatePad平板系列显然是要将平板从内容消费设备向创造力工具牵引。其次从华为MatePad Pro的设计、性能及功能推导产品定位来看,华为应该是将之定位于一款高颜值的智慧轻办公工具。两者结合不难发现,华为想重新定义平板产品,使之具备重构创造力的能力。这个新产品及其新能力要在哪里释放呢?答案就是轻办公场景,也即华为眼中的创造力发生的地方。
笔者始终认为,过去包括苹果在内的诸多智能设备提供商对轻办公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误区,误认为轻办公就是轻微和轻度的办公,不是常规化的高频和重度需求,因而在产品设计上总是“点到即止”。殊不知,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今天的很多职业和工种的内涵都发生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成为“3A”人士,即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处理任何工作(Anything),他们对轻办公的诉求变成了轻快与轻松。可搭配键盘、手写笔等外设的平板产品形态本是轻办公的首选,但无奈性能和功能掣肘,无法获得“3A”精英们的青睐。
华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颜值和性能这两个基本功上做到“人有我优”之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人无我有”的特殊功能、智慧能力层面,可以说开创了自己的道路,也开阔了业界的思路。这其中,华为MatePad Pro以新时代轻办公用户痛点需求为导向,通过软硬件优化+AI赋能推出的一系列别开生面的应用,笔者认为很好契合了“3A”精英人士的诉求,有望打开平板与轻办公“相得益彰”的新局面。
比如,上面讲到的多屏协同、智慧分屏和平行视界等智慧能力,在今天这个微信/钉钉即时通信、Word/WPS文档编辑/协作、大小屏文件传输/共享等应用盛行的环境下,无疑将会大幅提升工作的效率。此外,华为MatePad Pro配备的压感灵敏、如铅笔般书写体验的HUAWEI M-Pencil手写笔,质量轻盈、键程优化的智能无线磁吸键盘,可一键切换的电脑模式,40W超级快充及7250mAh的超大电池,开全球先河的无线正反充电(可给手机反向充电),以及全新升级的华为备忘录、专业记录软件Nebo等等软硬件能力,可以说都对上了勇于探索并追求自我实现的新锐精英的脾胃,具备了重构创造力,重新定义轻办公的实力。
所以,尽管华为MatePad Pro内涵上仍然是一款平板产品,但其外延得到了极大的延展,尤其是朝着轻办公场景做了极大的扩充。IDC的调研数据显示,轻办公设备全球可参与空间将从2018年的6900万台增长至2023年1亿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7.8%,其在全球平板PC整体市场中的占比也将在2023年增至35%。由此可见,当轻办公设备成为平板和PC市场增长最迅速的细分市场,华为MatePad Pro的出现可谓正当时。从中可窥华为的雄心壮志,亦可预见其对安卓平板行业的示范效应。
多屏协同下的华为全场景智慧生态,平板入口地位升级
当然,跳出平板单一设备去看华为的IoT生态布局,也许才能更好地理解华为MatePad平板的重要意义。众所周知,华为很早就确立了1+8+N的全场景智慧生态战略,其中位于核心的是手机主入口,围绕手机的是包括平板、PC在内的8个辅入口,它们外接移动办公、智慧出行、影音娱乐、运动健康、智能家居等广阔的智能硬件应用场景,一起构成了华为的飞轮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华为会专注于做主副入口,上层设备及应用则交给合作伙伴,最终目标是以生态之力围绕用户全场景提供智慧产品及服务。平板作为8个辅入口之一,既是外围诸多智能硬件及应用的管理入口,也是它们与手机之间连接及交换信息的纽带——特别是在轻办公设备走向主流的趋势下,平板的生产力及纽带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为此,华为在Mate手机和MateBook PC之后推出MatePad平板,可谓顺势而为,对完善和丰富其全场景智慧生态意义深远。
此外,华为MatePad Pro的推出丰富了精英人士的选择,特别是那些已经使用上华为Mate手机及MateBook PC的高端用户,他们渴望拥有一款高端智慧的安卓平板产品来与手机及PC协同,打破iPad应用不够开放、对移动办公支持不足的现状,进一步提升效率、释放生产力并激发创造力。熟悉手机行业的都知道,华为手机在高端市场份额领先且还在进步,其最新Mate 30系列手机上市60天就实现了超过700万台的销量,同比去年机型增长75%,势头十分凶猛。持续为高端用户提供一Mate相承的高端体验,也是华为的不二选择。
总之,无论是因应新时代轻办公需求对智慧平板的需求上升,还是出于完善生态闭环为高端用户交付更出色的体验考虑,华为都提升了平板的战略地位,使得这个介于手机与PC之间、集消费力与生产力于一体的设备能够发挥更大的枢纽价值。“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想要储蓄更多的水,一个木桶就不能有短板;飞轮模式同理,想要积蓄较大的力量,每一个转子都不能“怠速”!
总结:
过去关于平板有一个很现实的笑话,“我想买一款iPad,选哪个品牌好?”小小的玩笑令安卓平板集体“泪目”。虽然在刚过去的第三季度,IDC报告显示华为平板终于代表安卓阵营及中国厂商首次实现对iPad的逆袭,单季出货212万台登顶中国平板市场,但不可忽视的是,依然没有一款平板单品享有如苹果iPad一样的口碑和用户保有量。
好消息是,领先者华为没有停下创新的步伐,而是通过发布华为MatePad Pro重新定义平板,以最强实力对标iPad Pro。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华为正面“硬刚”苹果同样采取了后者过去津津乐道的超强单品战力+系统/生态协同能力,可谓不闪不避、争锋相对!“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华为MatePad Pro能否征服“3A”人士,助推华为平板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并进一步夯实华为的全场景智慧生态?让我们静观其变。
---------------------------------------------------------
免责声明:
1.本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2.本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child.content}}
{{question.question}}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