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到现实!三星Galaxy Fold创新形态引领发展

  • 来源: 互联网   2019-11-18/15:07 访问量:
  • 早在多年前人们就曾幻想过未来智能手机的形态——更小的体积以及更大的显示面积。在这一理念的驱使下,主流厂商还在使用LCD屏幕时就明确了一个方向,就是要做“全面屏”手机,即在尽可能最大化显示面积的同时缩窄四周边框。不过,随着“全面屏”这一形态的极致化,想要在机身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再增大屏幕面积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就需要另寻他法。折叠屏概念也就因此成型,在折叠状态下机身尺寸足以塞入口袋,展开的状态下等于原折叠尺寸两倍的面积。在历经多年的研发与测试后,三星Galaxy Fold率先将折叠屏技术带到了消费者的身边,并将关于未来手机的想象付诸于实践。

    诚然,折叠屏手机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但是虽看似简单地将手机与平板电脑合二为一,对于手机和平板这种内部空间极为狭小的产品而言,实现屏幕折叠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并非想象那样简单。比如内部空间分配、电池、密封、耐久,甚至UI界面和软件适配,这一切都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折叠屏手机所需突破的技术、体验等难关更是令人难以想象。

    屏幕材质选择

    要实现折叠,屏幕材质的选择当然是重中之重。相较于传统的LCD材质屏幕,OLED屏幕与之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材质更软。同时,除了材质软硬的区别外,两者的工作原理也决定了折叠屏手机只能通过OLED屏幕实现。

    LCD屏幕的工作原理主要是由两块平行玻璃板构成,两层玻璃板之间再由液晶层以及偏光片、彩色滤光层等等材质组成。因此,LCD屏幕是需要背光照射才能显示。通俗点想象,可以认为LCD屏幕比较类似传统的皮影戏,自身不发光,需要背后的光源投射。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在显示黑色时,LCD屏幕的四周会有些许漏光和泛白的现象。而OLED在构造上就简化了许多,只需用两层薄膜和玻璃或塑料基板,再通过OLED材质自发光的特性,可以无需背光模块及彩色滤光片,也不需要一般LCD面板的灌液晶工艺,就可以实现0.5-1.8mm左右的厚度。直白点理解,OLED屏幕可自身发光,这也为屏幕的可折叠提供了更有效的保证。

    屏幕折叠方式

    区别于向外折叠的方案,三星Galaxy Fold所采用的内折设计不仅可以对屏幕起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作用,同时其折叠角度要求更大,所经历的研发投入必然也不是一个量级。回归产品本身,此次三星为Galaxy Fold打造的主屏幕命名为超感官灵动折叠屏,尺寸高达7.3英寸,是三星迄今为止尺寸最大的手机显示屏。折叠之后的外部显示屏则是4.6英寸的Super AMOLED显示屏。

    三星Galaxy Fold的主显示屏和外部显示屏可实现自由切换,打开之后的主显示屏支持多任务处理,可同时支持3个APP分屏显示,还支持窗口化显示,大屏不影响分屏或窗口化后的小屏体验;而在折叠之后的外部显示屏,满足传统手机的日常基本操作,4.6英寸更利于单手操控,接打电话等单手握持更舒适。完美将“手机与平板”这两种形态,巧妙融于一体。

    为了达到目前的折叠状态,三星还打造了复杂的铰链;开合动作都是由复杂的铰链系统提供动力,此外,还能够防止屏幕滑动、引起错位或折叠超过180度。而所有铰链组件所占空间仅为4毫米宽,有效确保了设备折叠时的紧凑度。通过这样的精妙的设计,便可以将铰链安装在外壳中,使其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此外,这样的铰链设计还能让三星Galaxy Fold最大限度地扩大屏幕尺寸并保持边框的纤薄感。当然,每次开合时,Galaxy Fold所发出的清脆啪嗒声也为用户提供一个重要信号,即设备当前已完成闭合操作。

    不可否认,折叠屏手机确实面临着多重技术难关。同时,基于用户对大屏幕的自然偏好,折叠屏手机无疑是智能手机发展的下一个技术出路,但折叠屏不像前几代屏幕的进化,只是简单尺寸和屏幕比例的改进,它向技术和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创新巨头的三星,不仅拥有着成熟的研发团队,也拥有着完备的产业链,风口之下,巨人更易伫立。三星Galaxy Fold的应运而生,不仅开创了移动智能终端的新品类,指引了未来智能手机的发展方向,还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智能和便捷的移动互联新生活。

    ---------------------------------------------------------

    免责声明:

    1.本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2.本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赞(0)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