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交易额达2684亿,刷脸支付黑科技强势助力

  • 来源: 发号网   2019-11-14/14:22 访问量:
  • 几乎没有任何悬念,2019年天猫双11的成交额又一次刷新了历史记录。2684亿交易额背后离不开中国电子商务的高歌猛进以及80、90后网购主流消费群体购买力的不断增强,这届双11最值得研究的是破纪录销售额背后一个个商业与技术交融的“微进化”,正是这种“微进化”催动了天猫双11购物体验和服务的高效提升。

    交易骤增带来交易和服务落地压力

    据了解,2019年天猫双11的成交额相比2018年直接增长了26%,订单创建峰值高达54.4万笔/秒,更是2009年第一次“双11”的1360倍,物流订单量在全天达到了12.92亿,各项数据均创历史之最。天猫双11狂飙的交易数量在为平台和商家创造了巨大业绩的同时,与之而来的交易和服务压力则成了摆在其面前的沉重负担。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勇在双11开始前即表示,“相比销售数字,更关心技术的峰值,是技术让这么多人被聚集起来的需求爆发成为可能。”在解决交易洪峰应对平台的压力上,阿里从年初便开始将部署在线下数据中心的上万个应用、数以十万计的服务器、数百万容器向公共云平台迁移,而消费者和商家对这个“飞机换引擎”的过程毫无感知,最终实现这届双11核心系统100%上云,确保了在全球最大规模流量洪峰的冲击下,用户拥有平稳顺滑的购物体验。

    这届双11的“微进化”:刷脸支付驱动商业效率质变

    在整个交易链条最核心的支付环节,尤其是海量用户为了抢双11各商家的零点优惠,造成支付尾款时流量压力骤增,更快捷安全的生物支付让用户在瞬时完成支付,极大的缓解了交易压力。值得一提的是,从密码支付到生物支付,技术迭代升级普及可以用飞速来形容,早在2018年天猫双11,生物支付便占据支付方式的6成,到了今年8月份的网络安全生态峰会,蚂蚁金服副总裁芮雄文表示,支付宝有78%的交易通过指纹、刷脸完成,这届双11能够突破支付洪流这一关口,便得益于生物支付的普及率和其本身所具备的支付效率。

    以生物支付目前最火爆的刷脸支付为例,相比其他支付方式,刷脸支付借助3D传感技术设计的高精度、低功耗3D结构光摄像头,可以实现用户三维立体信息的采集,将识别到的信息与人脸识别算法结合,精确匹配用户预留的身份信息,3D摄像头毫米级的识别能力可以有效识别面具、照片等伪装行为,大大确保支付安全性。

    3D人脸识别不受光照变化、人脸皱纹影响识别准确性,通过红外、RGB、深度多数据结合,人脸识别误判率仅百万分之一。有统计显示,输入密码平均需要3秒左右,而刷脸支付可以让每一个用户的支付时间缩短至1秒左右,这种支付方式的进化对于庞大的交易系统管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D传感深度赋能刷脸支付

    技术发展一小步,商业进化一大步。资料显示,国内3D传感技术的发展已经走在世界前沿,而且以奥比中光为首的3D传感供应商正在推进这一技术加速与商业融合,这其中表现商业融合和对消费者生活影响最为深入的当属前文所提及的刷脸支付。

    从2015年德国汉诺威通信博览会开幕式上,马云演示人脸识别支付引爆舆论;2017年杭州肯德基KPRO餐厅全球第一家刷脸支付餐厅惊艳全球,再到2018年,随着支付宝刷脸产品“蜻蜓”的全面推广应用,微信、银联等巨头的相继入局,金融领域掀起轰轰烈烈的刷脸支付风暴。

    如今,刷脸支付的应用场景已经融入生活的各个领域,除了线上购物,刷脸支付对于线下新零售提高消费者体验和商家营销模式升级具有变革式的意义:一方面能够在交易支付环节实现更安全、快捷的自动化交易,解放营业员负担;另一方面刷脸支付还能通过与商家系统的结合,在商品识别、会员系统、门店客流分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微进化”在各行业全面渗透,新的商业正在成型

    见微知著,从阿里云的“飞机换引擎”到3D传感技术对刷脸支付的深度赋能,2019天猫双11的“微进化”虽然不如狂飙的销售额那么夺人眼目,但是它的存在如同分布在商业未曾触及的时空上一个个微小的亮点。随着技术与商业的不断融合发展,这些微小亮点相互串联,由点成线,由线成面,一副蕴藏无限潜力的未来商业蓝图正在缓缓展开。

    ---------------------------------------------------------

    免责声明:

    1.本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2.本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赞(0)

    评论 {{userinfo.comments}}

    {{money}}

    {{question.question}}

    A {{question.A}}
    B {{question.B}}
    C {{question.C}}
    D {{question.D}}
    提交

    驱动号 更多